最新目录

当代古典吉他文化发展教学实践分析(2)

来源:当代电影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吉他在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 (一)演奏形式向合奏、重奏、协奏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就吉他的发展史而言,吉他大都以独奏的形式来进行演

二、吉他在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

(一)演奏形式向合奏、重奏、协奏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就吉他的发展史而言,吉他大都以独奏的形式来进行演奏。就目前来看,吉他的合奏表演形式在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日本新崛吉他交响乐团便是世界首个吉他交响乐团,该乐团参照交响乐团的高、中、低等声部来进行配置,在当今吉他演奏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吉他合奏团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在集体的合奏中提升演奏技能、激发练琴激情,还能在集体之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独奏学习能力,相互交流相互感染,更是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品格的有效途径。重奏与协奏这两种演奏形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这两种演奏方式不但能够扩大吉他的音乐影响力,还能切实提升演奏者的专业素质。在我国,由王震先生率先创办的北京爱乐乐团吉他四重奏对吉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吉他协奏也是展示吉他乐器特色的重要演奏手段之一,在经典的吉他协奏作品《阿兰胡埃斯吉他协奏曲》中,吉他在协奏中的魅力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仅如此,中国作曲家也对吉他协奏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吉他协奏曲《我在罗马》、双吉他协奏曲《西班牙印象》等赢得了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但由于吉他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还不够高,加之演奏技法较为局限、演奏音量较小等原因,目前我国专门从事吉他协奏创作的作曲家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应鼓励中国的作曲家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吉他音乐曲目,为中国吉他的深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可见,吉他应打破原有的独奏模式,向更加丰富的合奏、重奏以及协奏等多元化的演奏方向发展。

(二)吉他的发展应该与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相融合

人们通常会利用本民族所特有的艺术手法来进行艺术创作,以此来反映当下真实的生活状态,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也独具民族韵味。吉他民族化能够帮助吉他艺术更加贴近本民族的日常生活,换言之,我国应在发展吉他的同时,充分地融入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以此来实现吉他的民族化发展。但这并不等同于用吉他来演奏中国风格的音乐,吉他的民族化应具备完善的理论体系,编撰本土的教学教材,同时在教学中融入民族化的演奏技巧,设计出更具民族化的演奏曲目。如此,才能形成中国特色鲜明的吉他艺术。

吉他同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充分融合应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吉他演奏技法的民族化。这并不是要全面地否定吉他现有的演奏技巧,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合理地改良,最终形成具有中国本土民族色彩的演奏技法。二是吉他演奏曲目的民族化。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蕴藏着丰富的音乐素材,继承中华民族精华、发扬中国传统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民族吉他音乐的重要前提。对此,吉他演奏的民族化创作,可以从我国民间经典音乐作品出发,充分地汲取音乐创作所需要的元素,而后再加以改编。我国著名的钢琴曲《牧童短笛》、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作品便是极具借鉴价值的杰出代表。三是吉他教材的民族化。被称为世界三大乐器之一的吉他,在西方有着十分悠久的教育历史。目前,国外大多音乐院校均设有吉他专业,并形成了完备的科学化教学体系。相比之下,中国目前的吉他专业普及率还较低,并未得到国人的重视。现如今,中国吉他演奏教学教材还相对落后,并未形成本民族的吉他教材体系。应形成专业的民族化吉他练习曲集,并积极地运用民族调式中的和声体系,引导学生掌握和声的规律,以系统的吉他民族化教材来强化民族和声的训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近年来我国吉他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较于西方专业化的发展水平,我国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就目前而言,吉他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大部分授课教师会在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进行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而学生也很难切身理解吉他音乐的精髓。本文结合我国吉他的教学实际,阐明了我国吉他教学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力求在理论上弥补我国吉他教学领域的不足。同时也希望本文能够进一步引导授课教师的教学思维,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带动吉他教学的发展。

[1]王嘉伦.浅谈吉他的起源与发展[J].当代音乐,2017(09):87-89.

[2]孙进根.古典吉他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5.

文章来源:《当代电影》 网址: http://www.dddyzz.cn/qikandaodu/2021/0414/617.html



上一篇: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新特征基于全国十省
下一篇:浅论新出土墓志对当代篆书创作的启示以陕西明

当代电影投稿 | 当代电影编辑部| 当代电影版面费 | 当代电影论文发表 | 当代电影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电影》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