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论当代电影文学性之必要以周星驰西游电影为例(4)

来源:当代电影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周氏“西游”电影虽然从情节来说,完全脱离原著的故事设定,但是它借助原著的主要人物和其核心情节,自成一套情节完整、逻辑清楚的故事体系,这就

周氏“西游”电影虽然从情节来说,完全脱离原著的故事设定,但是它借助原著的主要人物和其核心情节,自成一套情节完整、逻辑清楚的故事体系,这就让它如同一部拥有完善体系的小说一样,具有了较高的“文学性”。而难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恰恰成为当代国产电影,尤其是名著改编电影的一个通病。近些年改编自古代名著的电影,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编创者想摆脱原著束缚,自成一套故事;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改编作品总体上并没有脱离原著框架,然而故事逻辑上却又与原著背离。这样,由于新的故事体系未能完整建立起来,情节安排自然给观众不伦不类之感。让观众观看完之后,既没有感受到编创者对原著的尊重,也没有感受到编创者自己的创造魅力,对于其情节发展莫名其妙、一头雾水。改编者最终也只能靠眼花缭乱的科技手段为苍白的情节遮羞。《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两部电影,正是这种现象的反映。这两部电影都未能完全脱离原著的情节,然而又对原著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但这种改编却导致其故事既丧失了原著的逻辑性,同时又未能呈现出一个新的令人满意的情节内容。《大闹天宫》保留了原著中悟空学艺、偷丹、官封弼马温等情节,但其故事的总体构建,却变为牛魔王造反天庭而利用孙悟空,孙悟空后来发现了牛魔王屠戮花果山的阴谋,最终大败牛魔王的情节构架。所以,整个故事其实并不是孙悟空大闹天宫,而是牛魔王大闹天宫,这就使得影片的逻辑基础发生了异变。《三打白骨精》的主体情节,延续了原著白骨精幻化成老妪等人物被悟空打死,从而导致悟空被唐僧驱赶的框架,但是改编者又加入了云海西国国王这个角色。正是这个角色的加入,成为拖累情节逻辑的绊脚石。比如在片中,当悟空发现海西国王残害儿童时,他只是警告国王,并未将国王杀死,唐僧也并未责怪悟空。然而之后的段落,悟空在集市识破白骨精变化的妇女和小孩,将他们打死,唐僧却非常愤怒,要赶走悟空。在原著中,唐僧赶走悟空的逻辑,是悟空前后三次杀死一家三口人,唐僧劝告三次无果,才决定赶走悟空。然而此片中,唐僧第二次见其杀人就要赶走他,本身逻辑就没有太强的说服力;片中插入悟空放生国王的情节,更加使得唐僧的暴怒不符合逻辑。

所以,评价一部改编自名著的电影,其核心要素并不在于电影本身是否完全尊重原著,而是在于电影本身是否具有令人信服、满意的故事体系。有的改编电影表面上对原著亦步亦趋,然而在将文字转化为影像时,却又情节和逻辑颠倒错乱,最终成为失败的改编。相反,有的电影虽然情节上完全与原著脱离,但由于其自身能形成完整体系,构建了独立于原著的“新故事”,那么这样的电影堪称成功的改编。电影从业者喜欢改编名著,主要看重的是名著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性”。电影作为影像艺术,语言比重远不能和小说相比,因此电影对名著“文学性”的“复刻”,很大程度就体现在故事情节的营构上面。包括《大闹天宫》等在内的名著改编电影,说它们文学性不高,不仅是因为它们的语言缺乏文学性,更在于它们未能构建一个故事层面令人满意的情节体系,从而无法完成独立的故事构建。衡量电影的“文学性”,并不仅仅是看电影是否成功改编了小说,也可考察电影的情节是否可以改编为成熟的小说。从这个角度来说,《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西游”电影失去了特效即失去了电影的生命,更遑论改编成为小说;相反,周星驰的“西游”电影则一定程度上具有改编成小说的可能性,其与其他“西游”电影文学性水平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20 世纪80 年代,电影“文学性”的讨论风行一时,然而新世纪以来,这样的讨论却越来越少。虽然也有零星的论文在讨论电影“文学性”,但和学界关于电影的论文总量相比,实在微不足道,这实际上意味着人们对电影文学性的重视越来越弱,以至于开始有意无意地忽略这个话题。21 世纪之后,电影的“文学性”也的确越来越被轻视。一方面,快餐文化、视像文化风靡之后,能够静心阅读文学作品的人越来越少,从而导致文学失去了以往正统的文化地位,变成一种消费主义的商品附庸[7]。由于其本身生存状态岌岌可危,电影界对其的轻视也就非常正常了。另一方面,3D技术的横空出世,导致电影愈发朝着重视视觉效果方向发展,影片的画面美感、视觉特效成为票房高低的决定因素,这些因素都导致文学性愈发被边缘化。但同时也可以看到,虽然近些年国产电影在技术、视效等方面进步巨大,尤其是很多大片斥重金请外国团队制造特效,使得影片视觉效果具备了和世界大片比肩的水平,然而国产电影的口碑却每况愈下,不仅知识界不满意,连普通观众都不满意。可见,视觉特效并不是决定影片质量的唯一标准,其正如朱国华《电影:文学的终结者?》所言:“无论是冈斯的《车轮》、布努埃尔的《一条安达鲁狗》,还是拉杜克本人摄制的《贝壳和僧侣》所演奏的‘视觉交响乐’是多么新奇,它们并未成为未来电影的大趋势。”[8]可见世界范围内,仅仅具有出色的特效还无法成为优质电影。如今,人们对国产大片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故事讲述差、台词水平差等方面,其实一言蔽之就是“文学性”差。可见,文学性对于电影,仍然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周星驰的“西游”系列电影,于技术和视效而言,并未优于《大闹天宫》等影片,它比其他“西游”电影高明的地方,就是其“文学性”高出一筹,这也是其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优于其他“西游”电影的重要原因。这说明周星驰电影的好票房不是仅仅因为“周星驰”这块情怀招牌,更重要的原因是其电影的“文学性”独树一帜。事实证明,即便在3D 技术普及和视觉至上的当代,电影的文学性仍是电影非常重要的加分项,值得每一个电影工作者高度重视。

文章来源:《当代电影》 网址: http://www.dddyzz.cn/qikandaodu/2021/0224/480.html



上一篇:中国当代电影文本中的展示主义以菊豆活着中的
下一篇:诗与画的对话当代电影与中学生古诗词鉴赏

当代电影投稿 | 当代电影编辑部| 当代电影版面费 | 当代电影论文发表 | 当代电影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电影》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